作者:记者 甘晓 见习记者 高雅丽 实习生 蒋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7-10 11:56:40
| ||||
近年来,科研诚信事件不断“出圈”,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而这些事件的处理结果更是被各方热议。就此问题,记者采访到了中国体彩app官方下载-欧洲杯投注指定官网: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杨学明以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科学新闻》:您如何看待科研诚信问题? 蔡荣根:科研诚信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事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大的议题。我们作为专业工作者,在讨论科研诚信问题时,需要把它和学术争论严格区分开。对科研不端“零容忍”,但对正常的学术争论则应当鼓励。
《科学新闻》:如何评价当前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处理? 蔡荣根:这些年来,我们的确针对科研诚信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和规章制度,各个单位也都通过类似于科研道德委员会处理这类问题,但却没有明确的条条框框量化处罚细节。这就导致了潜规则做法很多,处罚弹性空间大,很少能起到警示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出了问题,处理时却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我认为,当前对科研诚信问题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事后的严格处理远比事前的警示教育效果要好。 钟章队:目前,我国在处理科学问题时会受到很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科学的自主性很强,大家应当就事论事,不应将所谓权威、私利掺杂其中,应当让问题尽量在规范的科学共同体内讨论解决。 杨学明:从科学史上看,各国都有学术不端问题出现,我们现在大的科研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处理科研诚信问题的方式不够成熟有效。正常机制下,科研诚信问题处理应该由科学界内部和科技管理机构负责,但现在这些纠错机制不够有效,经常有政府部门、公众舆论介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对科学发展也不利。
《科学新闻》:对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个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蔡荣根:这需要科研工作者、所在单位,乃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负起责任来,建立一种良性发展的生态。这里也应该强调,科研机构要对此负起责任来,而不是总抱着“各扫门前雪”的思想处理科研不端。 科学最为看重的是论证过程,一个案例胜过一摞文件。当前,我国科研诚信教育急需可用的警示学习案例,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有关方面只有对学术不端事件快速响应,进行公开、透明、详细的调查,拿出科学、公正、令人信服的调查处理报告,让标准和规则公开,才能减少大家触犯这些诚信准则的可能性。 杨学明:科研管理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要有一套严格的执行标准,要有拿得出手的措施、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处理方式,不能讲人情或者掺杂其他因素,这样才能遏制学术不端。此外,科研氛围和学风建设十分重要,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科学家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他们都很注重科研诚信,学术界的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6月刊 封面)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