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app官方下载-欧洲杯投注指定官网:体彩app官方下载-欧洲杯投注指定官网@

图片
作者:谭一泓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3 18:34:13
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家庭的新成员
——对话爱思唯尔开放获取政策总监Alicia Wise博士

 
据自然出版集团近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开放获取对中国体彩app官方下载-欧洲杯投注指定官网:科学家更有吸引力。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调查表明,中国体彩app官方下载-欧洲杯投注指定官网:作者对开放获取这种出版模式的知晓度似乎更低。
 
那么,到底什么是开放获取出版?相对于现有订阅出版模式,开放获取究竟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
 
带着这些疑问,《科学新闻》采访了全球最大的科技与医学文献出版商和信息提供商——爱思唯尔公司的开放获取政策总监Alicia Wise博士。
 
《科学新闻》:作为爱思唯尔的开放获取政策总监,您如何定义、理解和评价开放获取?
 
Alicia:我认为开放获取是指任何将科研文献免费、永久地提供给读者的出版方式。目前有三种方法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爱思唯尔都有参与。
 
第一种是开放获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即通常所说的 “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它是指作者提交学术论文,并支付开放获取出版费用。文章经同行评议发表后,任何人均可立即且永久地从出版商网站免费获取文章。同时,作者可对文章最终发表版本进行自存档。
 
第二种是“绿色开放获取模式”。指作者提交学术论文,文章经同行评议后出版,期刊的订阅用户可立即获取文章。特定时间(通常是12~24个月)后,作者可将文章“被接受手稿”(指文章已经被期刊接受,并且包含了在提交、同行评议和与编辑沟通过程中的相关调整)在开放式知识库进行自存档,公众因而可获取文章。
 
第三种是“开放存档”(Open Archive),即所谓的“延迟开放模式”。指期刊文章在特定时期内仅对订阅用户开放,而特定时期(通常是12~24个月)后自动对公众开放。这种模式的开放获取通常由出版商在其网站上进行。
 
就爱思唯尔而言,我们很支持开放获取。
 
目前,我们已经有100种开放获取期刊和超过1600种混合期刊(作者自己选择以开放获取模式或订阅模式来发表文章),还有很多帮助学者们分享他们科研成果的工具与服务。开放获取在学术出版界是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模式,能参与其中非常激动人心。我们会继续与科研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一起致力于开放获取的持续发展。
 
《科学新闻》:作者等待12~24个月后才能将文章在开放式知识库存档或实现自动“开放存档”的原因是什么?
 
Alicia:作为出版商,在整个论文出版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包括同行评审、文章编辑、格式调整以及其他在线保存和维护工作等。
 
在“绿色开放获取”或者“开放存档”模式下,出版商需要某种方式来保证拥有相应的收益以满足持续和高水平的学术出版,因此有了“解冻期”的要求,而“解冻期”的长短也是有依据的。
 
美国出版商协会曾做过独立调查,对来自13个学术出版商,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10个学科的2812种学术期刊文章的使用模式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期刊文章出版3年后才达到半衰期,即文章总下载量的一半都在其发表的三年后才产生,只有3%的文章半衰期短于12个月。
 
这组数据对于决定开放期限很有帮助。如果急于第一时间建设开放渠道,那么传统的通过订阅方式来获取这些期刊的图书馆将会对订阅失去兴趣。
 
《科学新闻》:在您看来,开放获取的优势与劣势体现在何处?
 
Alicia:科研人员对于开放获取最明显的诉求是让其论文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的最大化。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利的地方在于当前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复杂性:目前有不同的开放获取方式,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科研人员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反而很困惑。其它的不利因素还包括为实现开放获取,研究人员往往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工作。
 
对于“金色开放模式”,费用是个问题。科研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开放出版费用。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查了4万名科研人员,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有足够资金支付开放出版费用。这需要科研基金做更多贡献,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开放出版。
 
“绿色开放模式”的情况有点不同。科研人员自身必须积极参与,在合适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开放式知识库发布正确的文章版本,从而使公众有途径获取其科研成果。但科研人员大多很忙,也并非文献信息方面的专家,所以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有挑战的。这时,图书馆管理员往往得承担起知识库管理的职责。图书馆管理员还需要为设立机构知识库进行投资。我个人认为这是重复劳动,因为收集和发布文章都是出版商已经完成的工作。
 
“延迟开放模式”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最简单的。自动开放,且图书管理员及科研基金也不需为此做任何改变。但这需要等上一段时间,所以也有人有微辞。但总的来说仍是实现开放获取最为高效和有效的途径。
 
对于科研基金机构而言,他们最希望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的科研成果可在最大范围内发布、传播。所以开放获取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有类似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经费在“金色开放模式”;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人力等成本建设开放式知识库。
 
《科学新闻》:很多人担心开放获取会影响论文质量,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怎样才能确保开放获取论文的质量?
 
Alicia:确实有很多人担心出版商接受出版费用后,不再保证出版论文的质量。这其实也看情况,有些小出版商确实存在这种问题。对于爱思唯尔这类的出版商,绝不会允许类似不合适的做法。
 
我们不会一开始就问作者是否要按开放获取的模式出版论文,而是先将论文交由同行评议,决定接收论文后才让作者选择出版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将论文质量把关与出版模式选择分开进行。
 
目前有很多开放获取出版机构,有些很好,但有些质量很差。具体可参照“Jeffrey Beall 学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社黑名单”。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副教授Jeffrey Beall从2009年开始涉足开放获取出版问题研究,近年来不断更新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社的黑名单,提醒作者谨慎投稿和参与编辑或编委。目前更新的黑名单包括400多家期刊/出版社。
 
《科学新闻》:开放获取出版是否有助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引用率?
 
Alicia:康奈尔大学传播学院教授Philip Davis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他随机抽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36种期刊,发现开放获取出版的论文确实有更多下载量,读者群也更广泛,但并没有更高、更早的引用率。他认为开放获取出版的真正受益者并非科研人员,而是使用文献但并不为文献引用率做贡献的人群。
 
《科学新闻》:作为出版商,爱思维尔是否更愿意参与“金色开放模式”与“延迟开放模式”?
 
Alicia:我们也参与“绿色开放模式”。
 
其实很多图书馆管理员或知识库管理员并不知道他们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所以需要我们协助提供相关信息。此外,我们也会协助作者获得合适的论文版本用于自存档。所以,虽然不同模式有不同挑战,但我们都支持,并且会尽力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科学新闻》:在您看来,开放获取为何如此深得民心?
 
Alicia:我们的调查发现,开放获取的精神确实广受支持,科研人员希望任何对其研究感兴趣的人都能读到他们的论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科学家对开放获取的三种模式都不感冒。我们的职责是尽己所能地支持科学家,协助他们传播科研成果,而非强迫他们改变。
 
《科学新闻》:就您看来,开放获取是否会威胁到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生存?
 
Alicia:不,开放获取模式不会影响到传统模式的生存,我认为二者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开放获取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出版方案。我们这个行业已经存在上百年,经历了各种商业模式,每次都需要适应新的变化。而且,如果可以让学术论文得到更多读者、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改变与转型是好事。
 
事实上,近年来,两种出版模式都呈增长趋势。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约有204.1万学术文章通过传统期刊出版,继续保持3~4%的年增长率,占全部发表文章的87.3%。与此相对应,29.7万篇文章通过开放获取的渠道出版,比2012年增长约20%,占全部文章的8.2%。
 
所以,我认为未来这两种模式会相互兼容,共同发展。或许存在开放获取论文占主导地位的可能,但目前还没到那个阶段。
 
《科学新闻》:作为学术出版界的领头羊,爱思唯尔为何倡导开放获取?未来爱思唯尔将如何推进开放获取的发展?开放获取是否会影响爱思唯尔的利润?
 
Alicia:我们并不将自己视为开放获取的倡导者或者是引领者,我们更多地是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只要科研人员希望能有开放获取服务选择,我们就会提供。我们始终需要高质量的科研信息。
 
我们也会持续寻找更大范围和更加长远的商业模式。开放获取也是科研信息出版的一种商业模式,未来我们需要找到合理的出版价格来保持高质量的出版和可持续发展的开放获取出版的商业模式。
 
谈到利润,爱思唯尔已经实现了包括订阅模式出版等业务收入的多元化。在过去我们已经经历了许多挑战,将来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以取得成功。例如,早在1995年,我们就开始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推进开放获取并不一定影响爱思唯尔的利润,只取决于发展策略。
 
《科学新闻》:您认为开放获取将对学术出版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Alicia:未来可能提供内容并不那么重要,而建设高质量内容的服务才重要。
 
对于忙碌的科学家而言,快速提供准确、合适的内容很重要,因为他们没有时间阅读所有材料,能够协助他们更有效率地阅读更有价值的内容,这项服务本身就很有价值。
 
对于学术出版业,大的出版商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为科学家服务方面,协助他们更快、更高效地找到需要的科研信息。我们对于未来满怀希望。■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11月刊 高端访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